2006年9月某日清晨6時30分,南京軍區某部榴炮三營陣地,隨著副連長吳良兵的一聲令下,炮彈像長了眼睛呼嘯著飛向“敵陣”……
距離炮位5米,步兵出身的我第一次與火炮“親密接觸”,手中的相機還沒來得及按下快門,只聽“轟”的一聲,頓覺一股強烈的沖擊波,差點把我震倒,濃煙裹著塵土挾著熱浪撲面而來,令我胸前一震,耳朵“嗡嗡”作響,相機取景框里只拍到一股濃煙。
現場的連隊干部迅速給我找來一套新配發的防震耳罩和防震背心,披掛后我再次上陣。這是我奉命采訪南京軍區某部統一組織的一次炮兵實彈射擊演練。
在第一發炮彈“飛”出瞬間后,只見六炮手劉銳勝、五炮手肖秋城又緊張有序地準備彈藥,三炮手朱德茂、四炮手石紅將炮彈送到炮位,一炮手李志勇熟練地開栓檢查,二炮手馬萌菲迅速裝填,“第二發裝填好! 表尺×××××××,方向×××,檢查好”炮陣地傳來炮長的報告聲。
穿戴防護裝備后,我感覺炮擊對身體的沖擊明顯減少。為了抓住炮彈出膛的精彩瞬間,我吸取了剛才的教訓,注意先觀察了解營發令所下達射擊口令到瞄準手擊發之間的時間差,心中默數,把好拍攝的提前量,后來的拍攝就順利多了。
7時30分,該炮射擊完畢。32發炮彈,發發精準!
這時,瞄準手李福恒滿臉灰塵地走下炮位。這位已有4年實彈射擊經驗的一級士官,摘下防震耳罩,脫下身上的防震背心,微笑著對記者說:“有這兩樣新裝備,比以前感覺舒服多了!”他說過去在以往的實彈射擊時,只要一發炮彈發射后,火炮的后座沖擊力基本上讓人胸口喘不過氣,總感覺有一口氣憋在嗓子里出不來,很難受,呼氣特別困難,有一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實彈射擊時,兩只耳朵“嗡嗡”的猛響,什么聲音也聽不清,對炮長傳送的口令基本上聽的是模模糊糊、隱隱約約。無論是震動、后座力,還是沖擊波,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防護不到位,都會造成耳鳴、耳膜穿孔等傷害。以往射擊中遇到基準炮打得多的情況時,通常就用幾名瞄準手輪流操炮射擊,以減小火炮對戰士可能造成的傷害。
隨行的部隊領導向我介紹說,為了提高官兵在戰場上的適應能力,上級專門研制開發了防震的耳罩和背心,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作為炮兵部隊官兵最貼近實際的問題。在這次實彈射擊前,每個連隊、每個炮班,都配發了這樣的防震耳罩、防彈背心,一是可以解決官兵身心健康的問題,二是達到了部隊快打、快撤、快裝填,戰炮人員不需要躲避,提高了操作的時間和射擊效果。有了現在這個防護措施后,火炮沖擊波對人體的危害就非常小了,一個瞄準手連續射擊50多發都覺得影響不大。
聲明:人民圖片網供新浪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人民圖片網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朱志剛/Photo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