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演官兵對裝備進行隱蔽偽裝
演習中的我軍裝甲部隊
3月中旬,某大山腹地,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第二炮兵某工程技術總隊野外實兵實裝演練拉開帷幕。
演練現場,發電機馬達、電鉆風鎬的轟鳴聲伴著隆隆的槍炮聲、空中“敵機”的呼嘯聲,此起彼伏。各個施工現場,警衛部隊槍口、炮口噴出烈焰,與施工部隊氣焊槍的電弧光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在另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上”,對抗更加激烈。“藍軍”頻頻發動電磁襲擾,部隊戰時工程保障車、流動物資器材供給車、通用裝備搶修車、發電車的車載電臺被噪音覆蓋,遲遲接不到指揮部指令。一時間,各種車輛東奔西突,好不忙亂!
按下葫蘆浮起瓢,參演官兵好心焦。為防備“敵”電磁脈沖炸彈襲擊,“紅軍”剛剛對指揮所實施屏蔽,網上“藍軍”又發來密集的“電子炸彈”。
這一突發情況,立刻把“紅軍”逼了個手忙腳亂。就在此時,槍聲大作,一股“藍軍”特工隊員好像從地下冒出來,向紅軍“中軍帳”發起猛烈攻擊……
野戰帳篷內,戰況不斷躍上野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屏幕。筆者看到,施工現場哪個部位受損、受損程度如何,均根據戰況實情隨機顯示。隨著鍵盤敲擊聲,各級指揮員緊急下達一份份作戰文書、作戰方案和保障工作指示,豆大的汗珠掛在每個人的臉上。
為期3天的演練,“藍軍”全程電子襲擾。防衛戰斗、偽裝防護、工程保障、電子防御、心理干預……一個個新課目登場亮相。從收攏集結、機動轉進、野戰宿營到野戰救護、搶建搶修和偽裝防護,20多個課目都是隨機下達,都要展開激烈的電磁對抗。
角逐信息化戰場,時間就是生命。在考核現場,筆者發現,考核組列出長達300余項的考核細則,小到發報員的手法技巧、單個臺車的架設時間,大到與第二炮兵指揮網絡、戰區通信溝通時間,都有明確的打分標準。在現場指揮的總隊參謀長袁德華告訴筆者,此次演練緊貼信息化戰場特點,初步摸索制訂了戰時導彈陣地應急搶修預案20余套,初步實現了戰時搶修陣地所需的各類技術參數、需要投入的人員和裝備等數據快速自動生成,部隊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整體作戰能力明顯提高。(樊祥勝 康安友)
指揮員點評——電磁防護:工程兵的新課題
■總隊參謀長 袁德華
當年,北約軍隊對南斯拉夫空襲時,十幾名南聯盟軍人正在一個偏僻的山谷坑道里施工。他們堅信,對方根本找不到這里來轟炸。然而,一天晚上,一顆智能炸彈從天而降……
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這個真實的故事,或許能夠解釋我們為什么要組織這場演練。作為工程兵,官兵們過去最大的“敵人”不過是塌方險情。如今,一場演練讓官兵們明白:在現代戰爭中,不僅我們負責的工程要考慮電磁防護問題,施工部隊本身的組織指揮也會遇到強敵電磁襲擾,必須緊貼戰場實際提高電磁防護能力。只有這樣,我們心里才能有一本科學的“練兵譜”:明天的仗怎么打,今天的兵就怎么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