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2月10日報道】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喜慶氛圍中時,飛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科研人員們,已經進入了我國第11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的倒計時。今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實施6次北斗導航組網衛星的發射任務,為我國“北斗”系統覆蓋亞太“添磚加瓦”,屆時覆蓋區內定位精度將提升至10米。值得期待的是,我國“北斗”導航應用產業將隨之實現迅猛增長。
以載人航天的探月工程,北斗二代導航、新一代運載火箭系統的研發為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始終以自主創新為己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國際宇航界公認的難題,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核心技術實現高端突破
去年11月,在舉世矚目的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先后兩次成功完成太空對接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門舉行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航天交會對接技術中國專利證書頒發儀式。
該項對接技術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廣大科技人員歷時16年攻關成功的,是我國航天史上最復雜的空間機電一體化產品。這不僅標志著我國繼俄羅斯、美國之后,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也標志著我國科技工作者將創新的旗幟插入太空,用自己的智慧把使命與責任寫進浩瀚的太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自豪地說,在國家確立的2020年16項重大科技專項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其中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二代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多項任務。僅在載人航天領域就先后攻克了火箭控制與高精度發射、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空間交會與對接、組合體控制與管理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難題,20余項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十一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得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稱號,共獲得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獎500余項,其中,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又新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集團公司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突破千件,其中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對接機構和地面試驗系統獲得15項國家專利。
“十一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從一年只進行幾次發射到2010年發射15箭20星,實現歷史性突破。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集團公司全年共完成19次宇航發射,再創歷史新高。集團公司四大主業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資產總額突破兩千億大關,成功躋身央企第一梯隊,集團公司連續7年被國資委評為A級企業。
人才培養和型號研制
同步發展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慶祝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表彰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74名個人受到隆重表彰。
這僅僅是集團公司領軍人才培養累累碩果的一個代表。隨著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相繼實施和順利完成,集團公司一大批領軍人才脫穎而出。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傳家寶,一是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二是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
集團公司把在實踐中發現和培養人才作為加快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以工程項目為牽引、型號研制為平臺,在重大型號項目立項的同時盡早配備隊伍,選拔技術水平高、工程經驗多、創新能力強的優秀人才擔任型號總設計師、總指揮,選拔那些基礎好、提高快的年輕骨干擔任總設計師助理、總指揮助理,確保隊伍建設和型號研制同步推進。
與此同時,集團公司十分重視科研條件建設,先后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0個、國防科技工業研究中心5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3個、40多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0多個碩博士學位點,與15所國內知名高校建立起35個產學研平臺。“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累計投入自主創新經費超過60億元,在攻克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
全力建設
高科技創新型班組
班組是從事科研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基層組織單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把7700多個班組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余夢倫班組”就是其中一個代表,這是我國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1960年,北大數學系畢業的余夢倫跨入中國航天的大門。面對基礎知識和科研條件極其薄弱的現實,余夢倫迎難而上,用手搖計算機堅持計算兩個月,憑著搖腫胳膊的拼命精神,和同事們終于計算出同國外資料完全一致的結果,摸索出我國彈道專業的前進之路。
茹家欣,該班組的一位資深專家。在長征三號甲發射亞太一號衛星時,面臨火箭運載能力不夠的問題,他經過反復計算,很快找到了彈道的優化方案,提高了300多公斤的運載能力。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班組為單位設立的職工創新項目超過70%,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如集團五院502所博士團隊近年來完成了數百項科研攻關任務,先后申報專利104項,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兩年,集團公司共設立職工創新項目3000多個,職工創新成果達1.2萬余個。
馬興瑞表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繼續堅持高起點發展,以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為平臺,突破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加速航天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使航天產品與服務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