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閉幕前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
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接受了記者采訪,暢談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發展。
神舟十號將首次進入應用性飛行
“先說神舟十號的發射。”周建平開門見山地說,“根據計劃,今年6月至8月,新一批航天員將乘神舟十號飛船,進行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和組合體飛行。這次飛行是一次應用性飛行。”
據介紹,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定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從神一到神六,為第一步的載人飛船工程階段;神七的飛行,開啟了第二步的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的發展目標,是建設空間站。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我們都稱為飛行試驗。因為每一次飛行任務,都包括了飛船一些新的技術驗證目標。”周建平介紹,“經過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一次無人、一次載人的飛行,四次交會對接,我們已經突破和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包括載人的交會對接技術,人
工控制的交會對接技術。”
“因此,從神舟十號任務開始,神舟飛船和某型運載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是應用性飛行階段。我們現在可以提供一個功能完整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為在軌運行的載人空間設施往返輸送人員和物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周建平介紹。
王亞平是唯一參加神舟十號選拔訓練的女航天員
神舟十號飛船航天員乘組問題,社會關注度頗高。周建平表示,此次航天員乘組共有3人。3名航天員將在軌飛行15天,其中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工作生活12天。神九3位航天員將不參加神十任務的乘員選拔,因為他們還沒有達到醫學規定的最短飛行間隔期。王亞平是唯一參加選拔訓練的女航天員。
“航天員乘組還在訓練和選拔中,訓練質量非常高。我認為航天員現在已經具備了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我對他們充滿信心。”周建平說,最終的乘組確定,要通過訓練考評來決定,包括他們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操作能力、進行科學試驗的能力。
“這次航天員在太空將增加科普講座的訓練內容。”同時擔任中國科協常委的周建平介紹,這是我國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向公眾,特別是向中小學學生,首次通過授課普及傳播科學知識的活動。
中國將于2020年左右建成空間站
“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同時,空間站工作也將全面展開。”周建平透露,新一代運載火箭和貨運飛船正在加緊研制。目前,火箭在初樣的研制階段,空間站在方案設計階段,貨運飛船也在初樣的研制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初期將建造三個艙段,包括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每個艙重量為20多噸,基本構型為T字形。空間站運營期間,最多的時候,將有一艘貨運飛船、兩艘載人飛船對接在空間站上。整個系統加起來將達90多噸。”周建平說。
據周建平介紹,空間站的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將由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B發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則由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發射。中國目前設計的貨運飛船,在功能、性能上,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綜合考慮當前需求和耗費等因素,我們現在不搞國際空間站那么大規模的空間站。”周建平說,現在計劃的規模是適度的,可以滿足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需要,而擴展能力的設計,將為我們滿足科學前沿的發展需求,提供更為強大的支持能力。
“2020年空間站建好后,將隨即投入正常運營,開展科學研究和試驗,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貢獻。我國的空間站也將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科學研究和試驗機會。”周建平介紹說。
海南發射場預計兩年之內投入使用
“海南發射場是我國新建的一個發射場,緯度比較低,可以更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轉速度,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海南發射場將具備發射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包括長征五號B火箭的能力,成為我們空間站工程的一個重要發射場,主要用于發射空間站的艙段和貨運飛船。載人飛船的發射,將在酒泉
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進行。”周建平介紹。
“現在海南發射場的建設工作正在緊張的進行,兩年之內就可以投入使用,我們由無污染的發動機構成的幾型火箭都將從這兒起飛。”周建平說。
邁向空間站時代,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周建平說,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嶄新時代,一個為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我們要建造一座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可以為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空間站,并帶動航天技術和相關科技領域的進步。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后再去征服太陽系空間。”周建平援引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名言,作為采訪結束語,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