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偵察排利用微光夜視儀抵近偵察,×連指揮排利用炮兵指揮車紅外熱成像系統對‘敵’縱深進行觀測……”10月下旬,陸軍第76集團軍某旅一場夜間實兵演練中,合成一營情報參謀徐渭鋒通過實時查詢“裝備性能數據庫”,根據夜暗條件下不同偵察裝備性能參數,迅即流轉信息上報方案。
如此部署有何奧妙?“通過抵近偵察與縱深觀測相結合的方式,可充分發揮兩種偵察裝備優長,有效提升夜間戰場感知能力。”合成一營營長魚關榮介紹說,隨著新體制下合成營的建立,營一級作戰單元不再是單一兵種,武器裝備種類明顯增多,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最大效能,成為提升夜戰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針對這一新情況新問題,該旅成立攻關小組,主動聯系院校廠家,在裝備理論性能的基礎上,通過理論研究和實操論證,對采集夜間不同光線、不同地形環境下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性能數據建立數據庫,先后收集了全營10余種裝備偵察、指控、機動、偽裝、打擊、防護、保障等相關內容數據,讓指揮員在精準決策中突破新裝備“夜障”。
有了精確的數據支撐,合成營夜間作戰如虎添翼。記者看到,戰斗進入白熱化,演兵場上硝煙彌漫,能見度進一步降低。火力參謀茍東升迅速調閱“裝備性能數據庫”,發現主戰裝備的有效射擊距離下降,立刻重新調配目標打擊任務,并向上級申請火力支援,擴大壓制范圍,實現了火力打擊“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