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部戰區空軍某基地組織的一場陌生環境下實戰考核爆出“冷門”:某機組完成對目標實施突擊,盡管機組人員超低空飛行技術好、突擊技術精,但還是被判突擊無效。考核組給出的原因是,機組無視機動雷達分隊情報,沒有按照作戰部門提供的信息規避雷達和導彈陣地。
“三國時,關羽可以千里走單騎。而在信息化戰場,單騎不可能走千里。”基地領導如是說,“作戰單元再強,一旦脫離體系就會寸步難行。”作戰單元如何在體系支撐下發揮最大作戰效能?他們發揮所屬部隊要素多的優勢,常態化組織各部隊互相交流學習,讓航空兵與地導、雷達部隊“背對背”搞對抗、“面對面”研戰法,做到各兵種“常見面、常協同、常合作”,錘煉部隊體系作戰能力。
此次演訓考核,他們把所屬部隊分設為紅、藍兩個作戰集群,采取聯合協同、相互依存、整體攻防等形式,開展體系作戰重點難點問題探索,從整體上優化內容設置,從考單元向考整體、考“單騎”向考“協奏”轉變,把所有戰斗員、作戰單元都置于戰斗體系之中檢驗實戰本領。
仗在一起打,兵就要一起練。某機動雷達分隊捕捉情報不再像以往那樣單一上報指揮所,還實時傳送航空兵、導彈兵共享。航空兵每次出動,都要與情報、預警、雷達等要素人員共同分析戰斗方案可行性。飛行員劉先輝擔負空中掩護任務,升空前他反復協同,不斷修正航線,制訂多種應急預案。劉先輝告訴記者,未來的戰爭是體系作戰,個人要積極融入整體,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據了解,此次考核把體系融合作為評估的重要標準,目的就在于引導各部隊加強協同配合。演練中,紅方戰機剛剛起飛就被藍方機動雷達分隊捕捉到,信息傳來,藍方地導分隊緊急轉進,昂首待命。各兵種分工不分家,奏響了體系作戰“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