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任全彬,男,1970年10月生,1994年參加工作,工學博士,研究員,陜西省力學學會理事,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現任航天四院設計部副主任、設計部科技委主任,負責預先研究與協作開發工作,擔任載人航天“神舟”逃逸固體火箭發動機總設計師、宇航運載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總研究師等技術職務。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首屆陜西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陜西省青年突擊手”稱號,被評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當選“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崗位能手”。
作為航天四院院學術技術帶頭人,院設計部主管技術開發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任全彬已經獲得了諸多耀眼的榮譽,日前又獲得了第二十屆“陜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然而,他最看重的并不是這些,他想得更多的是肩上的責任,看得更多的是腳下要走的路。晉代大學問家傅玄有一句名言: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在任全彬的心中,這座“高山”,就是黨、國家和人民。
勇于攻堅 敢闖敢拼
飛天,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夢想,也是指引任全彬走向航天路的堅定信念。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航空發動機專業的時候,任全彬就對國內外航空航天發動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在這一領域有更深的研究,本科畢業后他又選擇到航天四院研究生班攻讀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三年的潛心鉆研,不僅為他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功底,也培養了他實踐動手的能力。1994年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就接到了逃逸固體發動機研制中難度最大的逃逸主發動機裝藥及總體設計任務。該型號發動機用途特殊、結構復雜,在我國也是首次研制,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他義無返顧地肩負起這個重任,不僅為圓夢,也為身后的那座“高山”。
當第一張設計圖紙由白圖轉向藍圖,再由藍圖研制出第一臺發動機,看著自己夜以繼日計算的一串串數據、繪制的一幅幅圖樣變成發動機實物,想到自己設計的產品以后將參加“飛天”之旅,任全彬顯得無比的激動。然而,第一發地面考核試驗失利了。身為設計負責人,任全彬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和同事們一起,不分晝夜加班加點,查資料、分析故障、計算論證、評審答辯。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辛努力,終于找到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計算方法和絕熱結構設計方案,并在最短的時間內使設計方案順利通過了熱試車考核,保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研制進度,也為四院積累了寶貴的工程經驗。
面對首次成功,任全彬沒有沾沾自喜,在研制過程中,他就注意到自己的設計方案還有一些不盡完美的地方,為了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他深入一線生產車間,虛心向工藝人員請教,解決設計與工藝存在的超差問題。經過和一線工藝人員的交流,他創新地提出將復雜空間曲面對接結構運用在生產工藝上,徹底解決了逃逸主發動機的彎管絕熱問題,使產品完全滿足了載人航天的高可靠性要求,為航天員的安全又增添了一份保證。
勇于創新 敢擔風險
“不是幾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所作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深知預先研究工作在固體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任全彬和他的同事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他的眼里,一串串枯燥的數字、一頁頁煩瑣的設計圖紙,都是為航天員鋪就的平安大道,來不得半點閃失。一次,就在逃逸發動機某產品馬上要進行發射的時候,靶場氣溫突然降至
在從事航天高科技研究工作的10多年里,善于創新、敢于創新,是任全彬在科研工作中表現尤為突出的特點。一次,某型號研制任務的總體指標要求非常嚴格,如果按照以往的設計方案,幾乎無法達到總體設計要求。任全彬經過認真分析,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和理論計算,大膽決定該型號裝藥設計采用新的方案。作為主要負責人,他深知這樣做自己將承擔怎樣的風險:新方案的裝藥量很大,需要妥善解決藥質結構和燃氣流動空間等問題,稍有不慎將導致重大失敗。但是,為了使產品達到總體要求,他毫不退縮迎難而上,帶領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從藥柱的加工到裝配直至試驗一路跟隨,通過認真分析,反復研究論證,虛心請教各方面專家,最終提出了綜合技術保障措施,大幅提高了該型號發動機關鍵考核指標,圓滿地完成了研制生產任務。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全彬對航天事業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使他的專業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先后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優秀科技論文十余篇;數次獲國防科學技術二、三等獎。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先后負責了載人飛船逃逸發動機裝藥及總體設計工作;整個逃逸動力裝置的技術工作;參加了載人航天工程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參加了“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無人飛行試驗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行試驗;負責逃逸固體發動機總裝測試技術保障工作,實現了產品的零缺陷交付,為確保試驗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員的救生員。1999年3月,任全彬代表單位接受了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狀,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勇擔重任 敢于探索
多年來,任全彬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全身心地致力于固體事業的研究和發展。在任41所101室副主任和102室主任期間,任全彬負責研制的反推火箭系列產品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他直接負責的多項國家重點型號的研制任務均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他在任研發中心主任期間,研究室的研究課題在國家“十五中期評估”中取得突出的階段性成果,優秀率達80%以上。由于在預研和技術創新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現,任全彬獲得了2004年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十佳青年”的榮譽稱號。
四院承擔著“神舟”系列飛船逃逸發動機的研制任務。為了確保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和七號飛船逃逸發動機產品交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四院在技術、行政兩條指揮線領導下,在總設計師系統的指揮下,近幾年來,對逃逸系統發動機的研制生產節點計劃和質量管理工作都作了周密安排部署。
設計部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與研究,承擔了逃逸固體發動機裝藥及總體設計任務。為保證按時交付高可靠性產品,任全彬帶領設計師們在發動機點火系統中,采取遠距離點火裝置方案,并要求根據運載火箭的工作環境要求,進行設計適應性更改及適應性試驗。為了使產品適應飛行過程中的條件變化,其方案在通過了兩級評審后,針對應用環境條件的不同,對安全機構作了大量適應性驗證試驗。
在安全機構研制生產中,對主發動機和高空逃逸發動機安全機構采用了遠距離點火器。模擬發動機飛行的特點,設計研制離心臺,在歷時半年時間,共進行了5發地面試驗,6發離心旋轉試驗,10多次單項實驗,完成了遠距離發火裝置產品生產,各件的單項驗收試驗等參試產品均安全可靠完成預定任務,各項指標滿足任務書要求,保障了安全機構的按時交付。
隨后,任全彬帶領四院試驗隊進入發射基地。他強調,發射任務意義重大,我們要非常謹慎,明確職責,做好充分準備,要對重點部位技術要求要詳盡、明確、無歧義,細到什么程度都不過分,要與協作單位密切配合,要嚴格按工藝文件辦,對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零件、每一個數據、每一項具體工作,都要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實之又實,切實做到“五放心”——技術人員放心;型號兩總放心;各院領導和集團公司領導放心;工程大總體和任務指揮部放心;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放心。在他的率領下試驗隊保持了良好的工作作風,上下一心、步調一致、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通過認真細致地工作,不負眾望,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歷次飛行任務。
我們可以相信,任全彬是能夠不辱使命的!相信,以他開拓進取、積極創新的工作作風,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品格,他和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未來的歲月里必將取得更大的成績。(李威 蒲德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