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經濟活動最重要的主體之一,企業的創新能力一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力量。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更是每個有責任感的企業所必須承擔的義務和努力的方向。在最近舉行的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浪潮成為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的7家企業之一,其創新體系的建設經驗無疑將為眾多企業帶來有益啟示。
浪潮服務器專利墻
從2004年到2009年,浪潮服務器7次打破世界紀錄;從1996年到2008年,浪潮服務器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浪潮不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其研發的“天梭TS30000高端商用服務器系統”還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計算機領域惟一一家同時獲得技術產品獎與企業獎的企業。
這些成績,雖然只是浪潮自主創新成果的冰山一角,卻依然能夠折射出浪潮所擁有的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
“創新不是簡單的一項或幾項技術的突破,應當把它作為一個生態體系來建設。”對此,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強調,在創新體系的建設上,企業應該構建一個系統化、持續化、充滿生命力的創新平臺,為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涌現提供保障。
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下,浪潮以核心技術為焦點,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創新文化為驅動,建立起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體系,實現了技術與市場之間的良性循環,使創新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打破常規 不做“提線木偶”
眾所周知,計算機產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產業。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產業每隔18個月技術性能提高1倍,價格下降50%。因此,計算機產業的競爭不單單是產業規模的競爭,更是技術的競爭。
然而,與消費電子、汽車等產業不同,計算機產業的生態鏈條完全由美國控制,IBM、英特爾、思科、德州儀器、微軟、甲骨文……幾乎每一家在IT領域鼎鼎大名的公司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公司。可以說,美國制定全球計算機產業的游戲規則,而眾多的產業鏈下游廠商則不得不充當“提線木偶”的角色,在美國所制定的規則體系下生存。
“面對壟斷,自主創新必須要打破常規!”王恩東果斷的話語,透露出浪潮改變現狀的決心。他認為,無論是在技術路線上,還是在某些關鍵技術點上,甚至是在企業的經營策略上,都需要有創新思維。基于這種打破常規力求創新的思路,浪潮一步步推動著國產服務器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1993年,浪潮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臺基于開放架構的服務器產品SMP2000,從此揭開了中國服務器產業發展的序幕;2003年,浪潮發布自主創新的天梭高端商用服務器,打破了國外廠商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并先后多次打破SPECJApp、SPECpower、TPC-H、TPC-E等國際權威測試的世界紀錄;2010年,浪潮將實現在高端服務器市場的關鍵性突破,其自主研發的8路服務器和可靠性達到99.999%的32路容錯服務器將陸續問世,進一步填補我國在高端服務器領域的空白。
以核心技術為焦點設立專利“收費站”
創新系統化、持續化并最終實現價值化,是浪潮創新體系的精髓所在。為此,浪潮建立了“2平臺1中心”的三級研發體系,包括基礎技術研發平臺、產品開發平臺和工程工藝創新中心,具備了梯次創新的能力,能夠覆蓋應用、產品和工藝等多個研發方向。其中,基礎技術研發平臺著眼于3-5年內的前沿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從事能帶動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是重中之重。為增強這一平臺的研發力量,浪潮集團將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奇夢達中國研發中心和浪潮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整合為一個整體,共同為浪潮服務器、存儲等主要硬件產品提供基礎研發支持。
“我們要做到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生產一代”。王恩東對浪潮研發平臺的建設目標非常明確。
借助三級研發體系的強大創新能力,浪潮在大型計算機體系結構、高效能服務器芯片組研制、系統總線協議設計、大型操作系統及文件系統研制四大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32路緊耦合容錯計算機體系結構、高效能服務器芯片組等技術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在操作系統軟件研制方面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同時,浪潮也將知識產權保護上升到更高的戰略高度,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核心技術為關注焦點,實現“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三步走”知識產權戰略。2006年以來,浪潮連續4年專利申請增長率超過40%,2009年專利申請數量達到483項,其中發明專利占到54%。專利數量的穩步增長,極大地推動了浪潮的標準制定進程。目前,浪潮正在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項,而此前已經有8項浪潮牽頭或參與的國家標準獲準頒布實施。
對此,王恩東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專利和標準的掌握就相當于在技術這條“高速公路”上建立了自己的“收費站”,浪潮將圍繞專利群做有價值的創新。
樹立“創新英雄” 創造沒有“天花板”的舞臺
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在于人才,人才體系建設對于視技術為生命力的IT企業尤為重要。針對當前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現狀,浪潮貫徹“以情感為紐帶,以激勵為保障”的原則,力求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人才環境。王恩東表示:“對于技術人才,浪潮提供的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舞臺,而不是一個崗位,我們給予他們更大的施展才華的空間,任何人都可能成為這個舞臺的導演。”
在用人觀念上,浪潮打破了舊有的慣性思維,實現了從“招人”到“找人”的思維轉變,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適的技術人才。據介紹,目前浪潮研發團隊有1500多人,擁有IBM、微軟、Oracle、Cisco、PMP、Mentor等各種專業資質認證專家近200人。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上,浪潮擁有博士以上高級專家2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山東省科技拔尖人才11人、外籍高層次人才30多人。可以說,浪潮已經擁有了一支中外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此外,浪潮一直致力于營造“鼓勵全員創新、倡導業績導向”的“創新英雄”文化,使得創新不再局限于技術人員之中,而是深入到企業的每一個成員,成為企業的一種“基因”。浪潮集團專門有一面專利墻,誰獲得發明專利,就把誰的名字和專利刻在上面。而在浪潮的服務器生產線上,也有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工藝流程,如“趙永東靜電消除器”。這些做法讓浪潮的“創新英雄”們充滿個人榮譽感和自豪感,最終推動形成了浪潮的全員創新文化。
長期以來,浪潮通過持續有價值的創新,培養了一批核心科技人才,開發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產品,帶動了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向上游過渡。更重要的是,浪潮自主創新的產品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壟斷,有效降低了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成本,在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同時,大幅提高了信息安全水平。
對此,王恩東總結道,提升國內IT企業競爭力、縮小與國際品牌差距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國內企業必須以突破核心技術為著力點,從技術、人才、保障等方面建立具有活性、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機制,才能躋身產業核心圈,并推動整個產業升級。他表示,在構筑國家信息安全和推動產業發展的雙重使命下,“浪潮將繼續堅持‘向上游走’的發展戰略,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掌握產業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