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首鋼集團董事長、亞洲制造業協會副會長朱繼民在出席第五屆亞洲制造業論壇年會演講時指出:隨著鋼鐵產業快速發展和眾多新鋼廠建設,如寶鋼梅山冷軋、鞍鋼鲅魚圈、首鋼曹妃甸、東北特鋼大連新區等項目的投產,主體設備在重量上90%實現了國產化,已經具備了全流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建設千萬噸級現代化鋼鐵基地的能力,實踐證明,中國已經成為冶金裝備制造強國。
朱繼民認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制造業的水平還比較低,一是產品以中低端為主,全員勞動生產率不到4萬美元,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德國的5.56%;制造業占全國一次能耗的60%左右,單位產品能耗高出國際水平20%至30%;以勞動密集的加工環節為主,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企業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而一些高端的核心技術產品還依賴進口。二是過分依賴國外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技術對外依賴度達50%,60%以上的高端裝備需要進口,科技對發展的貢獻率僅占30%,發明專利只占世界總量的1.8%。核心技術研發經費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新產品開發的主動權。三是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勞動力成本呈上升趨勢。中國制造企業就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大學本科、??茖W歷的人員分別占0.7%、8.0%和15.7%,受過高等教育在生產領域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比例低于發達國家,高級技術工人嚴重匱乏。
針對產業轉型和升級壓力,朱繼民強建議,一是加大人才培養,提升創新能力。要增加勞動者培訓與教育支出,提高勞動力素質,不斷改善人力資源結構。二是優化產業布局,推進企業重組。打破地域、部門和行業分割,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等形式,推動企業間戰略重組,集聚分散的中小制造企業,組建大型制造企業集團,降低經營成本、發揮企業綜合優勢。充分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實現規模經濟,建立企業自主品牌,通過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產品結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信息技術、環保技術、光電一體化技術、新能源技術等融入產品之中,提高傳統產業自動化信息化水平。
首鋼作為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近年來通過實施搬遷調整,進一步發展壯大,2010年進入世界500強第325位。首鋼轉變發展方式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率先進行鋼鐵業搬遷調整,為我國鋼鐵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探索新經驗;二是在北京實施轉型發展,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貢獻。首鋼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搬遷調整的中心環節。京唐鋼鐵廠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220項,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占2/3以上,國產化率占價值的70%、占重量的90%以上,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已投入運行,正在成為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標志性工廠。首鋼技術中心在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中名列第四位,首鋼進入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