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交通的角度來分析物聯網、車聯網,首先講一下目前車聯網發展的一個機遇是09年在上海一次RFID國際論壇上首先提出車聯網的概念。這個車聯網的概念,也是一直我腦子里面一個想推動,從智能交通想推動這件事,但是那會兒不叫物聯網,也不叫車聯網。那么我為什么提出車聯網呢?就是長時間非常關注RFID的應用。在智能交通RFID應用領域還是很廣的,所以我們專門推動了關于RFID在智能交通交通的應用。當時我們就提出一個想法,如果車輛上標上RFID的話,相當于人有身份證,車也有身份證。那么車的身份證,包括它的屬性,包括它移動的交通許可證,就可以很好的對車輛本身來控制和掌握。當時從智能交通來講,沒有人從車聯網角度分析。那么一直推這件事差不多有十年,為推電子車牌這件事情差不多有十年。那么當然大家知道,咱們國家干一件事是很困難的。因為特別是我當時推這件事的時候,我是很想得到咱們公安部,公安部本身是社會管理部門,那么有一些車檢,車檢把紙換成牌就可以了,實際按理說這件事很容易解決,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解決不了。這可能跟現在包括目前為止,所以我最近跟工信跟發改委,所以我感覺到好像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確實實需要成立一個剛才講的這種聯盟的方式。
溫總理視察無錫以后,把物聯網的一個概念提出來了。我當時突然想了,物聯網就是物和物之間能夠感知和通信的話,那我們車本身就是這個概念。所以一下就把它聯系到車聯網,所以當時提的車聯網。其實車聯網當時的概念基本建立FID上。在推這件事上,曾經在國家科技部立了一個項目,那么這個項目實際上就是電子車牌的基礎研究。特別在上海世博會上做應用,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我就覺得這就是很好的一個機會,通過國家的項目,來推動這件事情。當然我提這個車聯網也是從這個角度,從產業開發,產業角度和智能角度來推這件事。
那么現在自從09年提的車聯網以后,特別是這兩年,它趕上一個什么時機呢?正趕上全國物聯網國家很重視,把它列為戰略新興產業。而且也確實感覺到我們歷來沒有這樣,很及時跟市場發展潮流。也就是說我們以前很多的機會,往往都是們家搞了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才趕上、跟上。那么這一次很段,主要包括奧巴馬提出來的智慧地球以后,我們馬上就跟上。所以我們國家在科技發展,特別戰略上非常重視。所以這個機會一定要抓住。那么又趕上“十二五”之前,制定各個部門戰略計劃,所以正好這個機會很好。那我想在這簡單說一下,就是說從車聯網提出來以后,國家在這方面的一些部署。
2010年的7月份,交通運輸部開了一個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會議,這個會議在武漢召開的。交通部就非常重視這方面,因為交通部最近在特定車輛上,都要裝GPS進行客運安全的監管監控。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基礎上,很好的能夠通過車本身裝載GPS,來對車輛的管理,實際上很重視。而且提出來車聯網和物聯網一個戰略部署。
另外一個我們有八位院士,向國務院提出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就是《關于重點建設國家汽車移動物聯網的建議》實際就是在車聯網,就是原來概念FID基礎上來建車聯網,那么現在提升到整個一個戰略叫做汽車移動物聯網的概念。那同時科技部也在“863”高科技發展計劃的項目里面,也跟車聯網技術發展,也列了兩個專門的一個課題。一個叫《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和《大城市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關鍵技術》。那么它這兩個課題呢,我在這里順便講一下,就是說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主要是講建立一個智能車路的協同信息交互和控制,智能車載系統,智能路測系統,車和車,車和路的協同信息交互和控制,車路協同系統的集成和仿真測試的關鍵因數。連制是典型應用的系統裝備,形成我國道路交通主動的安全保障和信息基礎。另外一個課題就是大城市,特別現在交通擁堵問題比較嚴重,就是說如何進行聯動控制問題。所以這就是針對大城市交通運行管理,特別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重點研究區域交通控制關鍵技術,研制符合國情的大城市區域交通控制技術和裝備,形成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的產品,為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我們國家的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
2010年10月29號,在無錫召開了一個國家示范建設專題,物聯網示范建設的專題座談會。當時工信部副部長在這個會上就決定,國家物聯網示范區要體現國家意志,要體現國家的戰略,國家的水平。要基于全國之力,全省之力,打造1、2個高水平的應用示范。要組織汽車移動物聯網,智能電網等重大示范專項的論證工作。要確定物聯網未來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最近在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以及在廣州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示范項目,叫物聯網智能交通的示范項目。廣州這些年來,前端的信息采集和信息感知,包括應用這塊在全國來講做得還是很不錯的。他們現在交通指揮中心都可以看到,只要你想了解哪個地段,就是交通這塊,那么信息都可以調查到,所以他們有了基礎,所以現在在廣東要推動示范。
另外最近剛剛列了一項國家重大專項,已經成立了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就是剛才說的在頂層設計一個項目,關于汽車移動物聯網頂層設計。同時工信部和財政部又拿出了幾個億,專門建立關于物聯網的專項,每年都要支持。那么現在我感覺,通過剛才楊校長講的,對車輛和今后問題的一些分析,我感覺車輛應該是不斷的去提升它的整個概念。同時要很好的梳理一下,這里面又分了幾個方面關鍵的技術。這些關鍵技術要組織專門來進行研究。形成一個團隊,然后呢大家一個合力共同來推動。因為它不是一個部門,也不是一個企業。因為從戰略來講,它是多部隊聯合公關戰略高地的一個任務,所以需要我們有這樣類似的這種沙龍,不斷的去深化,不斷進行提升,去把這些問題,從很深入的或者很細部的地方把它分解出來,然后再歸納形成我們,包括像國家項目,包括我們從方向上來講,從高新技術來講,我們應該著重在哪個方面,來組織一些團隊。包括企業的,院校的。包括國家部門,有關部委的。都可以在一起進行來探討。
所以我認為這次會呢,再忙我也希望來參加,特別是來聽一聽,剛才我聽完以后我啟發非常大。下邊我想脫稿了,因為我要說這個的話,估計時間長了也不好。大家對智能交通這塊,也不是非常得要了解。我們主要從車聯網的角度。那么我現在想車聯網將來是什么一個情況,從我腦子里想的,實際上車聯網本身它是在智能交通基礎上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我把它的關系,智能交通和車聯網的關系,形成了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你畢竟它和物聯網,就跟智能交通有關。所以我就說它可以支撐我們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什么叫下一代?我們現在感覺到目前的智能交通,雖然到現在推動了有14年,大家也看到了,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總感覺到,現在有幾個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前端我們一般智能交通它是什么概念?它是運用先進的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然后實現對全方位的人、車、路的信息的管理,同時來控制和交通體系。
在這個概念里,實際上總的內容涵蓋了技術層面。首先第一層是感知層面,那我們智能交通本身都有感知層,前端設備都有感知層的內容。第二層是網絡層,那么我們現在通過前端設備采集的數據,交通流狀態的數據,我們可以返回中心,那么返回中心它也是需要網絡技術,網絡來實現,包括通訊了。同時到了應用層面呢,就是實現我們不同的智能交通,現在各個領域。因為過去我們都說九大領域。實際上我們國家也是按照這個方面去規劃,所以我們在九大智能交通領域實現智能管理。
從智能交通本身的技術層面和我們現在物聯網,實際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在哪呢?不同我們現在的前端信息采集感知那層面,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是非常不完整的,或者是很欠缺。不能夠支撐剛才我們說,導航信息服務系統。因為現在導航信息服務系統,大家都關注它,很多企業都把它當成自己的產業發展的重點,但是沒有人去掙上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下面的數據上不來,或者上來的很局限。對于它來講,他拿這些數據做服務,他本身就很難,說我這服務是符合現在交通狀態,我們現在一直在導航設備的那種前瞻設備。那導航導航到現在雖然也有一些動態,比如說我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告訴你應該怎么走,中間還有語音導航。結果它的設計是按照幾何路子來進行設定。但是每個路段到底擁堵狀態,它沒有數據支持它做規劃。所以導航而被到現在為止,雖然有的時候也帶有動態的,但是很局部的。你就拿北京來講,北京通過奧運會,整個前端數據真正上來的數據,現在也只局限于二三四,包括快速路,再加上橫的豎的大概十幾條主干路。再加上其他一些主干路,你要說全路網數據上來,從交管局它是實現不了的。就是說這么多年權利打造智前瞻的感知層這個數據,到現在還上不來,不能全面的反映,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
那么現在有一個辦法,也是上次在會議上提出來。就是GPS數據,GPS數據跑的時候,它有可能去支路,那支路上很可能沒有交通管理局的數據它沒有,但是浮動車的數據可以補充,這樣的話它就可以相輔相成,用一個浮動車數據,和我們現在固定的整個數據。一個動態,一個固定的,就可以把它彌補。但是到現在為止呢,我們現在浮動車數據,仍然有它的不足的地方,現在目前也很難克服。也不容易克服。那也就是說如果前端的數據不完整,那你想想我下一個階段,不管你是現一代的車聯網,還是新一代的車聯網,那它都沒有辦法發展起來,至少道路導航這一功能,你很難建立起來。所以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就怎么從前端數據采下來。如果每輛車都有一個數據,按照車聯網的概念的話,他走到哪兒都知道的話,那我們把數據都完整的在我們手里,它就是這個過程。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到底前邊用什么樣的技術,也就是車載終端到底怎么樣設計。過去我們說RFID,RFID我就覺得這個技術雖然很好,但RFID實際上是一個被動式的,但是雖然它也又可以主動式,但是它在整個的路上,建立相當多的基站,這個投入也相當大,這個成本也太高。但是現在我們怎么去運用前端的技術,來實現我們剛才說的把它數據掌握的呢,那這就是很重要一個技術領域。那我們現在正在考慮,能不能把它整合疊加,技術整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將來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里,很好的通過這個來考慮。我在腦子里它應該屬于車載終端是智能終端,本身就是一個導航儀,就是接受服務的,同時它本身信息采集的。所以這就說明將來很大的一塊,這在車載終端上怎么把它做好。那車載終端把做好了以后,怎么實現網絡?剛才楊校長介紹,我總覺得在車聯網當中,至少有幾步。本身我感覺到,剛才楊校長談的這些我都很同意。車聯網本身它有一個感知網絡,感知網絡就是說,我們車載終端和路邊,科技部建立這些協同的之間網絡怎么建立,就是車的數據怎么能得到,這是它局部的傳感網。那么到了數據網以后,還有通訊網。那通訊網我們可以目前,用現有的這些技術就可以實現了。等以后有可能還要到底實現是交網還是用工網,這都有下一步再進一步研討。那這就是一個,將來我們在這些領域要討論的問題。
那另外還有一個網,這個網就是車輛本身的網。今后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實際上剛才我理解,就是楊校長提出來的,就是不撞車、零事故、零擁堵。就是這么一個目的,如果零事故和零擁堵的情況下,那你要對車完全控制。那么車控制,你光通過信息發布導航這還不行,你還必須深入到它本身性能上去。所以我今后的車聯網,車本身的網也要那如網里去。它有自動控制,各種各樣的通訊設備都要統計在一起。所以今后將會有一個什么概念呢?車連網基本組合,包括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比較宏觀的,包括通訊網。
另外一個汽車移動平臺,計算平臺,還有一個中央控制計算平臺。你必須組成這樣的,才能對車進行控制。所以說這就是我們今后可能要實現的,車聯網最終要解決這個問題。車聯網通過感知設備和傳感網絡實現互通互聯,可以實施收集反饋的車輛車況信息,和它運行狀況進行掌控。通過對路口路段交通汽車數量、車速數據的分析,實施路口信號的智能控制,和路段擁堵的優化控制。誘導對對違章預警,必要的時候對有問題的車輛提前干預,以確保路網交通車輛,在時間、空間上的合理平衡,消除道路擁堵和事故發生。所以只能說我們今后的,下一代智能交通是什么概念?要比現在我們感覺到的智能交通要上一個臺階,是個新時代的。現在世界上都在考慮這個因素,日本在它物聯網規劃里面提到一個目的,就是在智能交通要提到一個什么,就是將來不撞車的智能交通。因為是自動駕駛,包括車和車之間的傳感,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說零擁堵這件事情,可能國外現在也不敢確定。所以我們現在下一步如果中國把它突破,這就是世界第一,這誰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說到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