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哥”,年齡不大,為啥稱哥?
走進西安
衛星測控中心三亞測控站,“昊哥”如雷貫耳。
“昊哥”本名衣志昊,技術室助理工程師,今年25歲。參加工作僅3年,他矢志
航天,刻苦攻關,獨自或與同事共同開發研制出語音報警系統、機房集中監控系統等7個應用
軟件,成為技術“大拿”。出于對他精湛專業技術的欽佩,同事送他這個雅號。
經深入了解,像衣志昊這樣的青年技術骨干,在三亞測控站不勝枚舉。傅華松、劉偉、鐘奇……都在各自崗位上獨領風騷。
三亞測控站,是我國目前位置最靠南端的陸基航天測控站,主要擔負不同軌道航天器實時發射測控、在軌運行長期管理、遙測數據接收處理等任務。
近70米高的白色標校塔,巨大的乳白色球狀天線罩,是三亞測控站的重要標志,靜謐之中透著神秘。雖然叫三亞測控站,但其距椰風海韻的三亞市區尚有不短的距離。
“神舟”翱翔太空、“嫦娥”瀟灑奔月、“
北斗”巡天游弋……一個個展示國家科技實力的壯觀場面,僅是“太空大戲”的序幕。更多的“劇情”,則由隱身幕后的航天測控人來演繹。
“我們測控站組建時間不足4年,人員從大江南北抽調而來。這支平均年齡二十幾歲的科技隊伍,彰顯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青春特質。”談起意氣風發的科技群英,測控站黨委書記李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楊常緣南,一個一歲半小孩的名字。
孩子的爸爸楊勃航,測控站總工程師。孩子的媽媽常淑桂,測控站科技處干部。爸爸云南人,媽媽湖南人,相識在渭南,工作在海南……夫妻倆因“南”字結緣,寶寶就有了這樣一個別致的名字。
“漂泊的家,不變的愛!”說起自己的經歷,常淑桂輕描淡寫僅用了8個字。笑意盈盈中,記者分明感到:這份愛,一半源于家人,一半源于事業。
航天事業,承載國家使命、民族尊嚴,凝聚億萬人民的自豪和期盼。神圣的事業,離不開航天測控人聳立九天的精神航標。
站長劉巖,籌建之初就來到這里,從挖地基、蓋機房,到調設備、育人才,樣樣工作操心費力,“5+2”“白+黑”成為生活常態,帶領大家在一片荒蕪中打造出一座現代化航天測控站,創造了34戰34捷的測控佳績。
技術室組長袁昆峰,一米八七的個頭,為保障設備穩定運行,他經常爬上近30米高的測控天線,鉆進高不到一米的線纜地溝。長期在高溫、高濕、高噪音環境中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但他依然心態陽光,無怨無悔。
隨著國家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發射任務高密度常態化,航天測控日益繁重。測控站政治處主任董漢昀說:“在我們這里,通宵達旦‘泡’機房,加班加點攻難關,少說多做、只做不說,計利要計國家利、留名要留集體名,已成為科技人員的自覺行動。”
從地面測控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失之毫厘就會差之千里。“精測”是前提,“妙控”是關鍵。正在測控站檢查工作的西安
衛星測控中心政治部副主任張仁飛告訴記者:“航天測控人在長期實踐中孕育形成了愛國奉獻、求實創新、精測妙控、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航天測控精神,在三亞測控站得到很好體現。”
“三亞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記者置身測控站主控大廳,調度口令此起彼伏,值班人員凝視
大屏幕上閃爍跳動的數據,時刻關注著航天器的“一舉一動”。
科技干部蒙康介紹,衛星壽命主要由自身攜帶的燃料決定。受空間環境影響,在太空運行的衛星軌道和姿態會發生變化,如不及時調整,就會影響其使用壽命。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對運行衛星捕獲快、跟得穩、測得精、控得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三亞測控站通過科研創新精準傳輸數據,為航天器“延年益壽”提供了強有力的測控支持。僅2011年,他們就完成11次實時測控和數十顆衛星長管任務。
“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分秒不差”……從懸掛在測控站內的標語口號,記者感受到了航天人嚴慎細實的作風。
科技處處長郭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某項衛星測控任務成功后的總結會上,設備組組長不僅沒受到表揚,反而被批評得流下了淚,原因很簡單,這位組長沒有對天伺饋系統進行認真檢查,就在技術狀態檢查表上簽了字……
“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這充滿辯證法思想的質量管理要求,已成為三亞測控站科技人員的座右銘,鐫刻于心中,落實到行動,確保每一次測控任務精益求精、萬無一失。
采訪結束之際,正值三亞測控站執行我國第10顆北斗
導航衛星有效載荷開啟任務。主控機房內,敲擊鍵盤的聲音忽快忽慢、忽重忽輕,噼噼啪啪疊成一片,仿佛千軍萬馬在沖鋒、在戰斗……
眼前的場景讓記者心生感動:每個航天器都像一個生命體。航天測控人發出的每一縷脈沖、每一道信號,都是一次與航天器的“對話”。這種“天地交流”,讓航天人與航天器“心心相連”“血脈相通”。
讓深邃太空觸手可及,讓更多“中國星”翱翔蒼穹。壯哉,中國航天測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