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虹引入資本運作手段 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新領域)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并稱要強化練兵備戰,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中央把軍民融合上升至國家戰略,讓軍隊的裝備技術更多的為企業所服務,同時也讓企業參與國家國防裝備建設。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公司董事長趙勇在兩會期間表示,長虹將引入資本運作手段來探索和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新領域。
政產研協同,成立軍民融合創新實驗室
日前,四川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電子科技大學、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國內首個“電子信息軍民融合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創新實驗室)。據了解,創新實驗室將結合校企雙方已有成果及資源,開展雷達系統及其關鍵技術、新體制雷達、新能源、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
業內人士認為,創新實驗室由政、產、研共同組建,可以在開展軍民融合平臺建設同時,把一些復雜性事物從軍隊、政府處解放出來,從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研發效率。
據長虹控股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政府、企業、學校將發揮各方優勢資源,建立全面、長期、穩定的合作平臺。并通過持續合作,將實驗室打造成集前沿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新產業孵化、技術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綜合性管理與服務平臺,助力長虹軍民融合發展。
一直以來,四川是國防軍工企業大省,不僅總量大門類多,各自的發展水平也很高。在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四川省是唯一一個被要求圍繞加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來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地區,加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四川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最鮮明的任務。
2016年,為了推動軍民深度融合,軍轉民、民參軍打通互動窗口,四川省軍民融合全面創新改革向縱深推進,組建起58家單位軍民融合產業聯盟。作為川企百強第一的長虹,成為四川省軍民融合的企業典范。
長虹創始于1958年,其前身為國營長虹機器廠,是我國“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這也是長虹“軍工立業”的由來。
在發展過程中,長虹堅持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自身在軍品和民品方面的技術優勢,努力建設西南大型電子系統裝備科研生產軍民結合產業基地,打造大型地方軍工集團。數據顯示,長虹軍工產業的整體銷售規模從2007年的13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66.96億元,在10年時間內翻了5倍之多,呈現良好增長勢頭。
利用資本杠桿,加速軍民融合發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電子科技大學、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的創新實驗室,將在開展雷達系統及其關鍵技術、新體制雷達、新能源、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長虹正在依靠自已的軍工資產,探索新的技術整合創新模式。
目前,長虹從最初的“軍工立業”到如今軍轉民、民參軍和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多維度推進,已研發出一系列成功。比如,長虹利用軍工技術開發了智能安防雷達系統、動力電源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無線電/光電目標搜索、跟蹤雷達系統等高端軍用產品在投入市場后均取得良好口碑。
在磨練自身技術同時,長虹還借助資本杠桿,利用外界力量整合資源,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去年,中國首家軍民融合保險支公司在中國科技城成立后,長虹等企業便與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綿陽市軍民融合發展。同年,長虹還與硅谷天堂共同設立了國內首只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該基金總規模20億元,其中40%將投向綿陽軍民融合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長虹借助資本注入,加速了軍民融合的成果轉化,促進了軍工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長虹,綜合家電、軍工及IT是不可動搖的三大核心產業。長虹對于軍工技術和民用產品的融合極其重視,整體投入逐年加大。隨著國內首個電子信息軍民融合創新實驗室的成立,在研、產、學等多方協同推動下,長虹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將更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