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廠家“打擂”競標
東風、陜汽、北奔……2016年初,一批國內著名軍用汽車生產廠家和部分民營汽車企業的代表,齊聚江南陸軍某旅汽車訓練場——“打擂”競標小拖車。
小拖車是軍用掛車的俗稱,是一種本身無驅動力、由汽車牽引的輪式車輛,與車輛裝備配合構成有效的運輸與機動平臺,廣泛用于遂行物資運輸、裝備輸送、裝備搭載等任務。
外軍已把軍用掛車作為車輛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戰運用廣泛,普及程度高。以美軍為例,目前有掛車130余種8萬余輛,平均每3臺戰術輪式車輛配套一輛掛車。
我軍目前裝備的掛車絕大部分為專用掛車,底盤多是從民用掛車中選用或參照外軍相關技術建造,存在品種多、型號雜、通用化程度不高及戰技術水平低等問題。
對技術雄厚的車企而言,設計生產小拖車豈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進營門之初,車企代表個個信心滿滿。然而,在部隊實戰化訓練場一“遛”,全部廠家的7個展示車型幾乎“全軍覆沒”:車身側翻,軸承斷裂,車廂開裂……這些民用市場上的“拳頭產品”,沒能經受住野戰訓練場的顛簸。
讓小拖車穿上“綠軍裝”沒那么簡單!軍委和陸軍機關、科研院所、軍工企業、部隊官兵等多方人馬,圍繞這個課題展開了一場試驗論證,也催生了一個軍民融合的鮮活樣本。
記者跟蹤小拖車的“參軍之旅”,解析這個樣本背后的“融合脈絡”。
東部戰區陸軍落實軍民融合戰略開展軍用掛車改革試驗
小拖車打擂“打”出了啥
需求之痛:
沖鋒部隊失利于“彈盡糧絕”
第1集團軍某旅一營三連連長徐建淮,對于2年前的那場朱日和演習,印象特別深刻。“為了贏得戰斗勝利,子彈比吃飯更重要!”徐連長坦言,在漫天灰塵的戰場上,后裝保障之難超出了想象。
這次演習中,三連擔負主攻任務。在進攻關鍵節點上,連隊官兵因“彈盡糧絕”,最終失利。
受補給之困的不單是徐建淮的連隊。其實,演習開始前,旅里為基層配發了不少戰備物資,但由于各營連的車輛和駕駛員有限,很多物資并未隨隊“遠征”。
“真打起仗來,彈藥給養跟不上,保障堪憂!”復盤檢討時,大部分基層指揮員都有這樣的感受。
2016年初,東部戰區陸軍總結實戰化演習中的運力問題,明確提出解決作戰中運力不足的難題。未來全域作戰,對部隊持續戰力要求更高,必須有支撐更強戰場生存能力的運載平臺。
“軍用掛車是各國軍隊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附加裝備,我們在這個方面還不夠成熟。”戰區陸軍黨委組織人員多方調研后,提出要以備戰打仗、改革轉型為牽引,落實軍民融合戰略,從軍用掛車改革試點入手,突破部隊后裝運力保障“瓶頸”。
方案設想上報陸軍后,很快得到了陸軍和軍委裝備發展部門的認可。不久,研制新型軍用掛車的“招賢令”被送到數十家汽車生產企業。
尋裝之切:
七型“拳頭產品”戰場“折戟沉沙”
東風、陜汽、北奔……一批國內著名的軍用汽車生產廠家來了,一些國內民營汽車企業也來了。
在多數廠家負責人看來,掛車技術含量低,軍用與民用差別不大,無非是“外形改改,刷上迷彩”,自家生產的掛車肯定能滿足軍方需求。幾家企業甚至直接帶了定型掛車來和軍方洽談。某廠家負責人信心滿滿:“我們這款掛車暢銷多年,是‘拳頭產品’,肯定能滿足你們的需求!”
拖車好不好,“戰場”見分曉!
江南某旅汽車訓練場,建起了包括炮彈坑、水坑、泥濘路、震毀路、凸嶺等10多類模擬實戰環境的道路,等著各路廠商前來“應考”。
試驗第一天,就有掛車敗下陣來。某型掛車在經過“8字路”時,整個車身在高速頻繁顛簸中,發生180度側翻。事后發現,掛車底盤設計存在輪間距過窄的技術缺陷。東部戰區陸軍裝備維修處參謀皮軍明回憶說:“本來信心滿滿,廠家設計人員看到車翻后臉都變了。”
之后3天,又有掛車輪番“倒下”。有的車經不住頻繁上下顛簸,行駛過程中軸承突然斷裂;有的難以承受滿載的重量負荷,行駛距離一長,車廂因金屬疲勞整體開裂……第一階段掛車試驗下來,所有廠家的7個車型幾乎“全軍覆沒”。
“雖有不甘,但確實超出了我們廠的能力范圍。”某汽車企業帶著遺憾離開。一名王姓技術員說,沒想到部隊的實戰環境如此惡劣,而且要求必須滿載荷、高強度。
國內掛車大部分屬于“公路型”,上“戰場”確實勉為其難。這家企業帶來的4輛掛車有3輛車身斷裂,1輛車軸報廢。在場技術人員坦言:“軍隊的戰場標準短期內我們難以達到,雖然退出,但讓我們看到了自身差距。”
有知難而退的,也有堅持留下的。幾家實力雄厚的廠家搜集了各類數據后,有的返廠重新設計車型,有的留在部隊邊試驗邊改進。
3個月后,第二輪“考試”再次開始。這次參加的廠家只剩下6家,各家都亮出了“升級版”新掛車。經過新一輪疲勞性測試,各車型雖然依舊暴露不少問題,但車身嚴重損毀的事故再也沒有發生,幾家廠家拿到下輪試驗的“入場券”。
融合之喜:
士官“意見王”吐槽試驗樣車
試驗場只是考試第一關,“判卷”的不只有專家,更有在一線操作使用的官兵。“過技術關容易,過基層需求關難”,成了許多參加試驗廠商的共同感受。
某知名汽車廠商負責人清楚記得,第一天將掛車從試驗現場拉到連隊,一位上士一出駕駛室,就提了8條意見。現場技術人員記了整整2頁紙。
這個“意見王”是某旅修理所上士霍東陽。他說:“過去的裝備,是廠家提供什么,基層就用什么。雖然也有反饋渠道,但從基層到總部再到工廠,整個流程時間長、效率低。而這次機關、基層、廠家、專家一同攻關,讓我這個一線使用者的意見也能對裝備改進產生影響。”
“8條建議,不少是金點子。”霍東陽隨車跑了一圈后,就結合自己體驗向廠家“吐槽”:“上下車時,我的腳兩次碰到主車與掛車的氣管連接處,這個車又沒有梯子,很容易踩壞線路。”“剛才在車上固定物資,我的子彈袋被車上系固環鉤住……”
最終,霍東陽的8條建議有5條被廠家采納。
從基層到機關,從步兵到特種兵,從傳統作戰到聯合作戰,小小掛車的論證范圍逐漸擴大。某步兵團團長張偉提出:機降作戰中,掛車靠什么吊裝,能否跟著步兵從天而降?很快,廠家就在掛車兩側設計出專門用來吊運的杠桿。某特戰旅官兵提出,掛車功能比較單一,不能適應戰場通信等需求,廠家又按照需求設計出了通信、彈藥補給專用掛車……
“過去憋在工廠里搞設計,如今跟著官兵需求生產。”汽車廠家坦言,正是戰士們的“挑刺”,讓產品設計更接“地氣”。通過累積行駛14萬公里的掛車試驗,他們共解決和改進相關問題105個,24個問題正在被進一步改進,共研制出3種型號6類掛車。
轉型之盼:
基層“孵化器”孵出戰斗力“金蛋”
今年新春時節,喜訊傳來:陸軍明確把設計配發軍用掛車納入長遠規劃,舉軍地各方之力推動陸軍掛車裝備的升級。
看著自己的“果子”被摘走,東部戰區陸軍裝備部領導滿是欣慰:“我們的工作,就是為裝備試驗提供最貼近實戰的場所。”大家表示,將配合軍委裝備發展部和陸軍進一步搞好掛車試驗論證。
陸軍一位領導說:“戰區陸軍機關不是研究裝備單位,但能在短時間內出這么多成果,靠的是新的陸軍領導體制作用的發揮,靠的是各級在抓好陸軍裝備建設中軍民融合合理分工,層層用力。”
冬去春來,在東部戰區陸軍牽頭下,通過機關、部隊、廠家、科研機構四位一體、同步學研、聚焦實戰、同頻共振,掛車裝備的試驗數據在部隊實現了具體化,具備了實戰標準。整個掛車試驗,所有廠家全都是自己出錢出車,但都覺得受益匪淺。某汽車集團副總裁楊青說:“半年里我們聽到了基層的真實需求,通過面對面解決裝備問題,豐富了產品研發思路,積累了寶貴的設計經驗,這對未來我們的產品升級,提升公司競爭力都有很大好處!”
小小的掛車試驗,背后是裝備研發從現狀分析、需求論證到技術實現、效能運用分析等環節的新思路,是軍民深度融合的新探索。一名將軍看著訓練場上的各型掛車感慨:“通過基層這個大的‘孵化器’,試出了專業技術需求,試出了廣闊的軍事需求,試出了軍民融合助推戰斗力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