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發展如何推進?神秘的軍工科技如何用到民品上?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采訪了張忠陽院長等。
張忠陽告訴記者,近幾年二院軍品穩固發展,進一步確立了二院的總體地位。“沒有高目標,難有大發展。盡管后續發展壓力很大,但‘十三五’末建成國際一流空天防御技術研究院這個目標不動搖。”
目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這個“高大上”的航天研究院,正緊緊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契機,以大防務、大安全為發展理念,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兩大主業為突破口,轉型升級成為一個“接地氣”的軍民融合的典范。
讓軍工技術造福百姓
推出“天網”等民用“安保神器”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服務于國家整體戰略,二院大力推進具有航天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實現軍工技術在通用衛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城市、高端裝備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民品市場的應用,形成了一大批自主創新、填補國內空白的拳頭產品。
在商業航天領域,二院自主研制的首顆衛星“天鯤一號”于2017年3月份成功發射入軌并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和試驗,全面啟動了“虹云工程”技術驗證系統研制,拓展了我國小型低軌通用衛星平臺型譜。
該院自主研發的“天網”低空慢速小目標攔截系統,能夠有效攔截進入防控區域的低空慢速小型飛行器,消除目標威脅。“天網”產品具有“三無一微”即無煙、無焰、無光、微聲的特點,避免了傳統攔截方式對人群、樓宇的附帶傷害,是一種對環境和社會影響小的高效攔截方式。
該項目填補了世界空白,創造了一個課,題催生20余項技術專利、4項國際專利申請的佳績,贏得了各界廣泛贊譽。
二院研制的毫米波主動式三維掃描成像安檢系統,可以用于機場、高速鐵路、大型場館、要害部門出入人員的快速安檢,可以對人體衣物下的槍支、刀具等金屬材質物品以及液體、炸藥、陶瓷等非金屬材質物品呈現三維圖像。目前該系統已申請國家專利20余項,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空白,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近場成像系統研制能力、并研制出毫米波人體安檢系統的國家。
高層樓宇滅火系統開創了中國“民用導彈”先河,是二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產品,該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可根據消防需求,撲救多種類型的火災,且不會對建筑物和人群造成二次傷害,非常適合城市環境使用。
天網、安檢、滅火系統與超視距雷達和光電系統等一系列“民用安保神器”的誕生并推向市場,服務國計民生,叫響了“航天安保”品牌。
二院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云制造”概念,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個云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為“航天云網”發展奠定基礎。此外,二院還開發了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固定式風廓線雷達和機動式風廓線雷達、GPS探空儀、基于RFID的智能車輛管理系統等創新性民品。
“創新,就是遇到困難想盡一切辦法攻堅克難。越是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就越要堅持。”對于二院在民品領域的創新發展之路,張忠陽如此表示。
“沒見過這樣能吃苦的總師,也沒見過這樣能吃苦的隊伍”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黨委書記馬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二院始終堅持“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健全人才選拔、評價、流動、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要挖掘每一位員工的潛能,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創造發展空間,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穩定安心,在工作上釋放自己的能量”,馬杰說道。
二院206所型號總師彭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記者在二院見到這位和藹、儒雅的總師,一時很難將他的書卷氣和武器裝備聯系到一起。彭總說,“型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語氣里充滿自豪和驕傲。
為了做出一款技術先進的裝備,彭總及其帶領的團隊經常通宵達旦地啃資料、技術攻關。在場官兵都說,“沒見過這樣能吃苦的總師,也沒見過這樣能吃苦的隊伍。”
從“不知道能不能干成”到“主戰裝備”,型號十余年的發展,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從一個滿頭黑發的青年人變成了頭發半白的中年人,彭總說:我覺得值。
另一位優秀代表是二院“航天安保”的主心骨、航天長峰副總工程師田培森。他帶領的團隊成功完成了奧運會、亞運會科技系統的設計、建設和賽事維護保障任務。
談到航天團隊的優勢時,田培森對記者說,“第一個優勢就是航天獨有的系統工程理念,在航天這個專業眾多的集體中,我們就相當于‘總體部’,客戶會覺得我們像‘大百科’一樣,對什么都明白,讓他們覺得我們值得信賴和依靠;第二個優勢就是作為國企,而且還是軍工企業,責任感強是很多其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這是靠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留給人的長久印象。”
安保項目雖然順利結束,田培森卻積勞成疾,病倒了。“隨著我的身體逐漸恢復,繼續去一線做一些事情,和同事們并肩奮斗,這便是我的愿望。”話語間無不透露著田培森對工作的熱愛與不舍。
五年來,二院體系建設初步建成,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步,為轉型升級打下了較好基礎。“發展壯大,永無止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要時刻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思想來謀劃二院發展。”面對成績,張忠陽依然“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