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航西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人員在給新舟60飛機進行定檢維修。作為陜西省自主研發的國產民機,新舟飛機已形成新舟60、600、700系列化發展的格局,累計向18個國家、32家客戶交付了100余架飛機,在國內外近300條航線安全運營。
通訊員 劉思聰攝
重達4萬噸的單缸模鍛液壓機,亞洲最大、國內唯一、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6米直徑立式數控旋壓機,海底防腐蝕雙金屬復合管產品……陜西省航空航天產業通過軍民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產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通過科技融合、政策助力,陜西航空航天產業軍民融合成效顯著,融合步伐加速前行。
技術融合
研發力度加大形成強力支撐
誰曾想,海底輸油管道能運用到航天技術。
“管道輸送中普通碳鋼管易腐蝕,而不銹鋼管等耐腐蝕合金管雖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但價格昂貴。我們的科研技術人員充分利用航天專有技術,并結合油田的特性,研制出了雙金屬復合管產品。經過試驗,該產品的防腐蝕性能和實用性能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類產品。”航天四院黨委委員、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英說。
不僅僅是雙金屬復合管產品,在2018全球窗膜產業大會上,航天四院的常州山由帝杉防護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被授予“行業品牌影響力獎”。該企業生產的窗膜借助航天系統中發動機領域衍生出的新材料——高性能薄膜材料,可直接將屋內溫度降低5至7攝氏度。
完備的固體動力技術研發條件以及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實力,讓航天四院在民品市場迅速崛起,其增雨防雹火箭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多年保持60%以上。“在軍民融合領域,我們將固體火箭發動機相關技術拓展到民用新材料、特種裝備、防災減災應急救生等領域中,極大地促進了這些領域的產品研發和創新。”王世英說。
像航天四院這樣的軍民技術融合并不是個例。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為主要參與方制造的軍用飛機運-20,其綜合設計集成技術、大型部件生產制造技術和飛控導航為代表的機載設備技術,這些也用于制造民用飛機C919上;航天五院將衛星技術運用于針對老年人開發研制的智能腕表中,它可通過GPS和北斗雙模式定位對老年人進行安全監護;四方超輕材料公司率先實現全球最輕合金材料——鎂鋰合金的產業化生產,現已應用在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上……
陜西擁有全國領先的航空航天技術,這為陜西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政策助力
全方位配套推動軍民融合
西安航天基地積極探索民用航天與軍工融合發展模式,通過設立專項產業基金等,促進產業發展要素聚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等眾多代表航天領域的“國家隊”在這里完成產業聚變。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西安市政府簽訂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十三五”期間給西安航天基地投資150億元,進一步促進國家航天軍民融合產業平臺升級。
西安航空基地是陜西省航空產業集中區域。該基地軍民融合局副局長王峰介紹,西安航空基地先后出臺了《加快航空與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鼓勵和扶持企業上市的暫行辦法》等政策,目前正在籌劃制定《航空基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十五條》《航空基地軍民融合優惠政策十條》,這些舉措將從招商、孵化、培育、壯大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支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加速形成航空基地軍民融合產業模式。
“我們的這些政策給予企業實實在在的優惠。例如,對鑫垚、華江等整遷企業直接實行整遷專項補助;對三角、昱琛等企業在新三板上市,我們分別予以150萬元獎勵;同時,我們也積極指導基地軍民融合企業申報國防工辦項目,爭取軍轉民專項資金支持。”王峰說。
此外,國開行陜西分行與陜西省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簽訂《開發性金融支持陜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國開行陜西分行設立了軍民融合綠色審議通道,并在貸款規模、利率以及貸款品種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傾斜。截至目前,國開行陜西分行累計向陜西省重點軍民融合企業提供資金200多億元。
省委軍民融合辦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步,陜西在政策上將加大力度支持軍民融合發展:一是支持軍工產業技術優勢進入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工程;二是建立常態化軍民資源開放共享和技術服務機制,搭建軍工和民口科技規劃、計劃、項目、政策等交流平臺;三是建立軍民融合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探索技術轉移機制和政策;四是支持有條件的軍工單位與高校、地方科研機構共建軍民兩用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工程中心;五是加快梳理、清理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法規、政策等;六是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軍民融合的扶持力度,明確軍民融合專項資金。
成效顯著
軍民融合步伐加快
今年7月30日,一場隆重的頒獎晚會在西安航天六院舉行。
當天頒獎晚會上的幾十個產品都是航天六院軍民融合的科技成果:國內首家獲得美國ASME認證的安全閥系列產品;為專門治理我國大氣污染而研發的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超低排放裝置;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90%的“賽默森”圓凹一體壁紙生產線;為西安量身定制國際最先進的航天熱解垃圾處理項目等等。
這些產品填補了諸多技術空白,遠銷世界各地,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10年間從十幾億元增長到過百億元,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下,陜西省航空航天產業軍民融合步伐越來越快。據了解,下一步,西安航天基地將主動對標先進地區,以創新為驅動,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體系,力爭“十三五”末,航天基地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規模、質量、效益實現3個躍升;西安航空基地將按照“工業立區、航空引領、產城互動、共享發展”的思路,以航空產業軍民深度融合為主線,全力打造航空軍民融合改革高地、航空協同創新資源集聚高地、產城融合發展示范高地,將航空基地建設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航空城。
此外,陜西省還將進一步健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體制機制,拓展全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推動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助推陜西省加快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