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8日電 實驗成功標志我國水下救援能力質的躍升——專訪中國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項目組長陶永華
記者 陳萬軍 鄭文浩
我國成功刷新亞洲模擬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深度紀錄雖然僅僅是數字的變化,但其中卻蘊含著一系列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重大意義。為了深入了解這一成就背后的艱辛故事,新華社記者專訪了這個項目的組長,海軍醫學研究所所長陶永華。
記者:最近我國在水下探測、海洋開發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那么結合飽和潛水實驗項目,您認為意義在哪些方面?
陶永華:隨著我國海洋開發戰略的實施,深入海洋和載人航天飛行意義是一樣的。一個是上天,一個是入海。國家現在對空間開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這反映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上九天攬月難,某種程度上,下五洋捉鱉更難,因為現在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比對太空的了解少得多,海洋到了一定的深度,人就下不去。所以說,越往海底下面走,難度越大,不可預測的東西很多。所以這個實驗的意義,一是促進戰斗力的生成,二是為國家海洋戰略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這里面說的“戰斗力”應該主要意味著潛艇的水下救援。
陶永華:某種程度是這樣。潛艇一旦出現事故,救援的難度非常大。盡管現在有深潛器等裝備,但是涉及到具體的救援作業方面,深潛器上的機械手還達不到要求,絕大部分精細作業還需要潛水員來完成。我們結合實驗組織培訓班,從65、250米到這次480米,培訓了一批能適應飽和潛水的骨干,而且現在用的這套設備,跟部隊的設備類似,保障人員在這里掌握原理后,回去就能操作設備,保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所以,這個實驗完成后,我國的水下救援能力會有質的躍升。
記者:這項技術成果在民用領域有多大空間?
陶永華:范圍更廣。地方上搞潛水,都在50至80米左右。現在中海油公司跟我們洽談,期望開展大深度潛水技術的合作。這可能受到了墨西哥灣漏油的啟發,因為我們在周邊海域也有油井。萬一海上油井出事,要封堵,除了深潛裝備,如果潛水員能達到這樣的深度,解決問題能夠相對容易點,這就會應用到飽和潛水技術。
記者:我們這次實驗的核心創新點是什么?
陶永華:核心創新點就是加壓、減壓方案的制定。因為實驗潛水員進去時是常壓的,在比較短時間內加壓到480米,加得快不行,慢了效率不高也不行,既要有一定的效率,又要保證安全。國外有實驗表明加壓到一定程度潛水員會出現氮麻醉或者高壓神經綜合征,正常的動作都做不了。
記者:各國的飽和潛水方案有什么不同?
陶永華:以往,我們用的減壓方案,有法國的、英國的,沒有用過我們自己的。通常在鑒定的時候,同行第一句問的就是:你用的什么減壓方案?這次,我可以說是中國自己的減壓方案。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計算參數不一樣。我們通過參考國外的計算原理和方法,結合我們的理論研究、前期的實驗和訓練,提出了我們的飽和潛水減壓方案,所以我覺得可以稱作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
記者:我們國家從設備上現在能滿足多深的飽和潛水實驗?
陶永華:從工業水平上可以制造相當于水下700米的艙室,但主要是人的耐受性。上個世紀70、80年代,法國、美國模擬潛水已經達到接近700 米。幾十年來,始終在這個深度徘徊,從這點來看,700米,也就是目前人類技術的極限了。
記者:潛水員進行這種大深度飽和潛水面臨哪些風險?
陶永華:風險肯定有。上世紀70年代,少數發達國家啟動大于400米深度飽和潛水實驗,有的僅因為溫度控制不好,潛水員在艙內犧牲;有的則因減壓速度過快,潛水員留下終身殘疾的后遺癥。當潛水到達400米的大深度之后,人體所要承受的是十多厘米厚鋼板才能頂住的壓力。因此,不能排除沒有問題,但如果控制得好,影響就會很小。從這里也可看出潛水員對國家、軍隊的這種奉獻精神。
記者:您認為我國在飽和潛水以及援潛救生保障在世界上處于何種水平?
陶永華:這次實驗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處于世界第八位。在亞洲我國在飽和潛水和脫險兩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在綜合援潛救生保障上,我國處于世界第五。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在飽和潛水等潛水醫學方面投入仍相對較少。而近20 年,德國、日本在大深度飽和潛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日本近20年以平均每年1次頻率進行大深度飽和潛水實驗和訓練。相比之下我們還有很大差距。
記者:中國的蛟龍號深潛器剛剛完成了3700米的深潛實驗,我們則成功完成了480米的飽和潛水實驗,這兩個數字上的差異該如何理解?
陶永華:蛟龍號深潛器,是人駕駛深潛器這樣的潛水裝備,抵達3700米的海底。承受水底巨大壓力的,主要是裝備。只要工業技術允許,達到 7000米的深度甚至更深也可以。而飽和潛水實驗,是為了使人能夠直接潛入深海,承受海水壓力的,則主要是人身體本身。那么有人會問,為什么在深潛器已經達到數千米深度的時候,還要開發應用于人類大深度潛水的飽和潛水技術?原因很簡單,深潛器作業的工具主要是機械手,在執行海底救援、施工等精細化作業方面,遠遠比不上潛水員的手工作業,從而只能屬于補充的位置。這有點像太空出艙維修的航天員,盡管美國、俄羅斯航天員在太空作業時候都會有輔助的機械手,但主要還是靠航天員手工作業。因此這兩個數字含義不同,但都顯示了我國在深海研究上的重大進展。
記者:我們潛水員是在8月21日加壓到480米,最后成功出艙是在9月6日,這樣一個時間跨度您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陶永華:潛水員的加壓減壓是個復雜的過程。以此次實驗為例,實驗攻堅于8月18日開始,21日上午加壓至450米,潛水員生理心理和設備運行狀況良好;21日下午加壓至480米,在此深度停留49小時;23日上午潛水員按計劃進行巡潛作業,最大深度達493米,23日晚開始減壓,9月6日潛水員安全出艙。盡管在21日下午就加壓到了480米,但是并不意味著實驗成功,因為潛水員能否作業、能否順利地減壓,同樣關系著項目的成敗。只有潛水員進艙,在480米完成規定作業項目,按一定程序、經一定時間安全減壓后成功出艙,才算項目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