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項明確要求。總參工程兵某設計研究所通過不斷校正識才的視角、優化育才的環境、完善用才的機制,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設計科研工作實現了“雙豐收”。他們的經驗表明,我們的人才觀念越開放,我們的人才資源就會越豐富,我們的各項事業就會越發展。
翻開總參工程兵某設計研究所科研人員名冊,陣容強大令人驚訝——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名,技術三級專家6名,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10名,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結構師43名。在科研工作中,他們大顯身手,將130余項高等級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運用到我軍防護工程建設第一線。
春華秋實,碩果滿枝。透過這些耀眼的成果,記者發現,該所黨委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路、新做法,是一道更加亮麗的風景。
眼光向“下”人才多——
用好“潛人才”更需特別重視
在該研究所,幾年來先后涌現了幾匹“黑馬”——
剛剛分配到所里的工程師胡金生,還未摘掉肩上的學員牌,就被“點將”擔綱主持某項重點課題。胡金生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拼搏半年終獲成功,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我軍防護工程建設上的一項空白。
為攻關某項重點課題,研究所為博士田志敏專門成立了某研究中心。前所未有的舉措,激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情。第二年,田博士一舉摘得包括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像胡金生、田志敏這樣的“黑馬”緣何可以脫穎而出?該所政委朱洪光的回答是:“所里實行的‘人才潛力評估機制’功不可沒。”
近年來,針對信息技術和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一大批防護工程急需項目先后投入研究。然而,幾年前的一組統計數據卻表明:所里幾名專業領域帶頭人和老專家,平均每人肩負3.5項課題;其他科研人員,平均10人才“攤”得上一個重點項目。
鮮明的對比數據,給所領導帶來深深的震撼。黨委會上,朱政委鄭重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選人用人喜歡用那些已被大家公認的“顯人才”,而如何發現和培養“潛人才”則是一個更需值得重視的課題。只有搭建起一支上下聯動、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才能提升設計科研的整體水平,為防護工程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經過多方論證,一套靈活的人才潛力評估機制在該所應運而生。他們抽調所內外專家組成評估組,重點從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幾個方面,結合中青年科技干部各自的工作崗位和科研任務進行潛力評估,只要考核結果突出,不論年齡大小、學歷高低、資歷深淺,一律在科研課題分配上予以傾斜。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同步推行項目組長競爭上崗,每年組織年輕科技干部現場競標課題項目。
“潛力評估+競爭上崗”,助推一批年輕科技干部競相成才。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該所80%的項目負責人,已由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科技干部來擔任。越來越多的后起之秀,正在防護工程設計科研領域擔當重任、挑起大梁。
眼光向“內”人才多——
“人才雪球”越滾越大
2009年12月,該研究所承擔某大型地下防護工程設計,卻因通信指控專業設計圖紙耽擱而“歇工”。情急之下,所黨委決定向軍內外單位“借智”,可是求援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請柬也發了一張又一張,得到的回音卻讓人失望:“這方面的人才暫時沒空,最早也得半年之后了。”
此時,工程師王雪娟剛剛參加全軍通信指控專業培訓回來,主動請纓承擔這項任務。頂著重重質疑聲,所黨委讓小王放手一搏。沒想到她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很快完成了設計任務,整體工程設計也按時有序地推進。
自己有人為啥“受制于人”?聘請“外援”的尷尬和王雪娟成功的范例,促使該所領導認識到:隨著信息化浪潮撲面而來,一些緊俏專業人才各單位都缺,有幾個也都視為“寶貝疙瘩”;開展軍事科研,引進外援有時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地靠外援打硬仗絕非長久之計。
“打造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必須首先立足于現有條件,立足于自身崗位。”所黨委很快統一了思路,相繼走出了“三步棋”:
添加“催化劑”。他們啟動科技人才建設工程,建立完善優秀科技人才激勵機制,設立所長獎勵基金和青年科技基金。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優先晉級、立功、受獎,優先出國考察、參加學術交流。
鋪設“快車道”。依據專業項目需求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地方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科技干部把博士論文和科研課題“合二為一”,既讀了學位,又可收獲科研成果,有效縮短了人才成長周期。
搭建“孵化器”。該所先后成立了“防護工程科研創新站”“建筑方案設計創新站”和“防護工程設計科研創新工作站”,吸收所內32名優秀科技干部進站工作,10余項重點設計科研課題先后被破解。
重視、重用身邊人才,激活了軍事科研一池春水,帶來了人才建設嶄新氣象。近年來,所里先后有12名中青年科技干部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全軍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對象和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庫。過去,該所千方百計挖外援、引人才;如今,數十家軍地單位紛紛拋來橄欖枝,僅今年就有16家單位提出智力支援或聯合攻關的請求。
眼光向“前”人才多——
“創新尖兵”踏浪潮頭
2010年12月,該所某新型防護設備系統相繼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3項國家專利。說起這項成果,背后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幾年前,一場信息化條件下工程防化演習中,隨著“毒氣彈”的爆炸,有害氣體迅速蔓延,可防護門遲遲沒有合攏。頃刻間,滾滾“毒氣”涌入工程內部。導調組最終裁定:因防護門過于沉重,導致人員操作不便,致使密閉防護門未能及時關閉。
“如果防護門自身重量輕一點,是不是就會避免這一幕?”所里劉首、郝魯波等幾名工程師產生一個想法:“輕質高強復合材料是新興前沿技術,如果制成防護門,不僅抗力極高,同時又為應急操作帶來極大便利。”
幾位年輕人經過不懈努力,連續突破3項技術瓶頸,首批成型的防護門重量減輕40%,抗力提高20%,為我軍防護工程建設鑄起了一道新型“盾牌”。
“劉首等同志的‘意外發現’,并非偶然,也非個案。”所長許正鳳對記者說:“作為軍事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只有先設計好未來戰場,才能設計好軍事工程。”近年來,該所把服務戰斗力作為人才建設的“第一導向”,積極營造創新向戰場聚焦的濃厚氛圍,實現了人才建設與戰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
課題缺乏前瞻性決不立項,這是他們訂下的一條“鐵律”,所有的研究課題都要拿戰斗力的尺子量一量“長短”,僅今年以來,他們就對在研的30余項課題進行復盤論證,果斷砍掉了近30%的非前瞻性項目。
在學術爭鳴中向科研高地沖鋒。該所各個研究室堅持每月召開一次“諸葛亮會”,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在第一研究室,僅針對精確制導武器破壞效應一個研究方向,就“碰撞”出了10余項重點研究課題。
“聯合作戰”打出科研重拳。該所以重大任務需求為牽引,對人才隊伍進行優化組合,初步形成了涵蓋不同層面、融合多種力量的一體化科研團隊。集智攻關,喜訊傳來:由他們承擔的某重大課題研究取得歷史性突破,目前已通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