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深刻指出:“當今世界科技正醞釀著新突破的發展格局。以人機大戰為標志,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突破性重大進展,并加速向軍事領域轉移,這必將對戰爭形態產生沖擊甚至‘顛覆性’影響。”近年來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表明,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無人化作戰力量作為現代戰爭“首戰必用、全程使用”的新質作戰力量,逐漸成為聯合作戰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陸軍部隊新域新質戰斗力生成,必須深入探索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的運用方式,最大限度發揮無人智能作戰力量效能。
一、廓清戰爭迷霧,把握無人陸戰力量發展趨勢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隨著戰場態勢的轉換,戰術打法從沖突初期的“閃電戰”到中期的“塹壕戰”“陣地戰”并逐漸向當下的“無人作戰”,交戰雙方均投入大量無人機,配合航空兵、炮兵、裝甲兵等兵種力量遂行多樣化任務,成為無人裝備的關鍵試驗場和透視無人裝備實際作戰效能的重要窗口。
(一)無人力量主戰進程不斷加快。無人裝備是新質新域重要作戰平臺,也是對傳統武器裝備的有益補充,正在從過去戰場配屬角色向戰場主戰角色加速轉變,主戰化進程持續加快。一是從作戰任務看,無人化作戰開始由以往的單打獨斗向融入作戰體系快速發展,能夠執行偵察、打擊、電子干擾、通信中繼等復雜任務集為一體的體系作戰重要力量。二是從作戰方式看,無人力量已從單機行動發展為多機協同,特別是烏克蘭襲擊俄黑海艦隊,動用9架無人機和7艘無人艇對俄黑海艦隊總部塞瓦斯托波爾港發動海空立體無人集群攻擊。三是從作戰頻次看,無人機成為俄烏雙方每戰必用、全程使用的主力裝備,目前累計已投入數千、數萬架次,隨著作戰進程需求,雙方仍在持續補充大量戰術級無人機加入戰局,預計2025年將超百萬架次,無人大戰在俄烏戰場愈演愈烈。
(二)無人力量體系融合不斷深入。無人化作戰力量重塑新的作戰樣式,打破了傳統有人空地一體作戰格局,體系融合作戰愈加深入。一是從指揮控制看,俄烏雙方都嘗試將無人力量納入現有指揮體系中,不斷對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改進。如俄軍利用現有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將無人戰車、無人機等裝備納入其中,實現對無人裝備的統一指揮和調度。二是從偵察手段看,俄烏戰爭中交戰雙方均嘗試采用多機組編組協同、與有人偵察平臺配合等多種偵察方式,單獨出動多架不同類型的無人機,或與有人駕駛的偵察飛機、直升機等配合開展情報偵搜,同時與衛星偵察、人力情報等對接融合,形成更加全面、準確的戰場態勢圖,并提供給各級作戰指揮人員。三是從打擊方式看,烏軍制造大量FVP自殺式無人機,配合火炮、導彈等對俄重要目標實施襲擊,俄利用無人機與地面主戰平臺的有機結合,使得T-90M坦克、T-80BVM坦克等地面武器的反應速度、射擊精度和火力持續性大幅提升。
(三)無人力量作戰空間不斷拓展。無人力量作戰對抗不局限于“硬摧毀”或是“軟殺傷”,而是在多空間、多領域同時展開較量,使得對抗界限越發模糊,作戰空間由多域多維向“兩極”全域不斷延伸和拓展。一是從局部視角看,單個無人裝備已完全突破了人類的生理、心理和物理極限,可在極寒、缺氧、高溫、高壓、高鹽甚至有毒等各種惡劣環境下作業,不少無人裝備還可以做到在多領域、多環境使用。比如,有人機受飛行員生理條件限制,最長滯空時間不能超過10小時,且后期飛行員的注意力和作戰效率都會不斷下降,無人機則不受此限制,美軍的X-47B無人機在空中加油后就能持續作戰100小時。二從整體視角看,無人裝備多維全域使用,代表著多技術深度融合發展,也代表著戰爭“域”不僅包括陸、海、空、天、電、網等傳統空間,還包括心理、認知、社會等更廣闊的領域,各無人化作戰集群可相互借用不同戰場空間的異質優勢實現跨界聯手,通過利用優勢、釋放優勢,實現非對稱打擊優勢。三是從對抗形態看,無人集群平臺對抗在陸地、空中、水域、電磁和網絡等全維空間展開,對抗活動在偵察通信、指揮控制、火力打擊、導航定位和網電攻防等多個領域進行,對抗方式呈現人機協同對抗等特點,
二、靈活作戰樣式,研透無人陸戰力量制勝機理
雖然,無人化作戰已登上戰爭舞臺,并逐步成為常態。但現階段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無人化作戰仍將處于“人在回路中,以人為主”的初級階段。研究典型戰例,透視剖析無人化作戰主要方式,才能把握未來制勝之道。
(一)小路多群,機動干擾。即利用無人作戰平臺隱蔽性能突出、機動性能優良等特點,針對戰場實際需求,對偵察型無人機進行科學編組,在多個方向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對敵實施多樣的偵察干擾。一是立體偵察。運用高空無人偵察機協同遙感衛星,配置多光譜紅外偵察裝置、反隱身米波雷達等專業設備,對較大范圍內廣闊空間實施全段時、全地域探測監視。運用中小型無人機、地面無人車輛、仿真機器人等,通過針對性結構優化和特殊材料涂層,進一步降低反輻射面積,提升隱身性能,從而對敵要道、要點和敏感區域實施近距離抵近偵察。二是誘導耗能。無人作戰平臺種類繁多且個體之間差異巨大,既有造價昂貴的火力毀傷平臺,亦有簡易改裝的廉價偵察裝備,可適用于多種復雜環境。在實際作戰過程中,可采用大量自殺式無人機、簡易無人戰車以“梯次用兵”的方式,從不同方式對敵防御陣地實施向心攻擊,通過廉價無人作戰平臺消耗敵方火力儲備,從而為后續行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三是隱蔽斬首。隨著無人化武器裝備等新型技術手段的廣泛使用,新時代新特點的“斬首行動”對人們重新認識未來戰爭機理,了解未來戰爭形態,深研未來作戰手段均產生深遠影響,可利用無人作戰平臺,在戰爭運行的重要節點、關鍵環節隱蔽滲透敵陣地后方,在數據支撐下通過衛生制導等方式,對敵重要目標點位實施突然打擊,以最小代價獲取最高軍事效益比。
(二)地空一體,集群攻擊。即利用無人作戰平臺組群成本低、抗毀能力強等特點,針對敵固定目標和重點區域,以數量眾多的中小型無人作戰平臺為主,通過集群式使用,對敵實施多角度、多方向的持續性電子攻擊和火力毀傷,使敵無法有效攔截,以破擊敵防御體系。一是飽和攻擊。在一定時間內,以絕對的火力優勢,利用數倍于敵防護系統上限的數量投放炮彈、導彈等相關武器,對特定目標實施高密度、不間斷的火力打擊,以絕對的火力密度和強度塑造絕對的作戰優勢,進而提高作戰效能。通過無人作戰平臺摒棄“載人”功能,在數據網絡支撐下,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指揮協作機制,以數量龐大的“蜂群”“狼群”“蟻群”“魚群”實施飽和式攻擊,甚至在智能化加持下,實現即時鎖定、自主研判、精確制導、實施打擊。二是連貫突擊。無人作戰平臺兼具高機動性能和“悍勇無畏”的攻擊特性,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以梯次用兵的方式,對敵防護陣地實施連續突擊,從而以點破面,實現體系破擊和最佳效費比。三是鉗形攻擊。以無人作戰平臺實施鉗形夾擊行動,利用自身隱蔽的戰場偵察能力、快捷的戰場機動能力、強大的精確火力毀傷能力實現快速的雙向突破,從而形成巨大威嚇震懾,全面瓦解敵軍反抗意志,還能在敵防護力量過于雄厚時,采取隱真示假的手段,實施猛烈“自殺式”攻勢吸引敵主力調動,從而在另一方向打開突破口。
(三)縱深突破,遠程奪控。即利用無人作戰平臺載荷能力豐富、不受心理桎梏等特點,針對敵后方重要目標,發揮人機協同優勢,通過空中投送、地面機動等方式,對敵實施遠程突擊奪控,從而達到擾亂敵方戰斗部署、接應我方后續行動等目的。一是直達突擊。載有微型精確制導炸彈或激光制導武器的無人機,可以深入敵方縱深探查鎖定敵重要目標,針對要害部位進行空中突擊,并對敵移動行進目標、指揮通信系統、核生化武器等實施精確打擊,表現出巨大的戰略價值。無人地面車輛也在持續作戰能力和越障機動能力方面相繼有所突破,可以在不添加任何補給的情況下14天內行程450千米以上,甚至跨越1米以上的障礙和縱深目標,在高載重基礎上實現短時間內的地域轉移。二是滲透突入。無人機可采用全復合材料結構重塑機身,以減少雷達輻射,也可在飛行高度上進一步降低,利用地球曲率和地形起伏所造成的防空體系的盲區,以求達成隱蔽突然的效果。地面無人戰車則可以突破載人艙室的束縛,進一步優化外形設計和氣動布局,減少可能的暴露面積,進而隱蔽穿越敵方防線進入敵軍后方,實施狙殺、奪占、捕俘、襲擾等戰術活動,提高行動質效。三是母艦投送。為無人裝備配備“母艦”平臺,作戰前期由“母艦”將無人機群攜帶至任務前沿,到達目的地后再將攜帶的無人集群進行啟動,利用其優良的突擊能力和防御能力,縮短入場距離,提高生存質效。
三、瞄準未來戰場,加快無人陸戰力量轉型發展
(一)抓好無人化作戰理論和頂層設計研究。無人系統作為代表當今武器發展最前沿的新質領域之一,應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搞好成體系全譜系的頂層設計,軍工集團按照“自成體系規劃、對標體系研發、融入體系發展”的總體思路,統籌規劃支撐無人化作戰能力生成的法規制度、條令條例、裝備研制、部隊編配、訓練體系、人才培養、保障配套等建設工作,科學高效推動無人化作戰能力快速生成。
(二)扭住無人化作戰裝備體系建設重點。針對主要戰略方向陸上作戰需求,發展微型仿生偵察機器人等多型單體地面無人裝備,并以單體無人裝備基型為基礎,積極發展不同類型地面無人集群裝備,鍛造覆蓋目標偵察、機動突擊、電子對抗、火力壓制、防空拒止、特種作戰、綜合保障等多類任務的地面無人裝備體系,為快速登島、閃擊奪島、有效控島提供多樣化的地面無人裝備支持。
(三)發揮科研院所集智創新、聚力攻關作用。瞄準無人化專業人才建設急需,依托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軍內外其他知名院校聯合培養,探索建立“戰建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精準開展陸軍無人化作戰專業人才培養,從無人作戰思維理念、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智能無人專業技能等全方面拓展提升能力素質,為新型陸軍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王剛、竇星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