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于當天立案,是中國光伏業歷史上最受傷的一天。
雖然商務部已決定派遣高規格的代表團訪歐,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光伏企業的利益,但中國光伏企業已主動展開自救,從積極準備應訴到開發新興市場,光伏企業的命運與產業的投資格局在這一瞬間面臨逆轉。
面對歐盟的“雙反”,國內光伏企業縮減產能已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開始退出光伏制造領域,轉而投資光伏電站項目,一方面消化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
主動應訴
據了解,在歐盟“雙反”調查中,調查機構將向每家曾出口歐盟的中國光伏產品企業發出調查問卷,填寫問卷即為應訴。在收到問卷后,歐盟將抽取5~8家企業進行現場核查,被選中的企業即為樣本企業,可以獲得單獨稅率。如果有未被抽中的企業認為自身值得更低的稅率,可主動應訴向歐盟申請單獨稅率。其他沒有被抽中或主動應訴的企業,則實施樣本企業稅率的加權平均值。
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一方通常會選擇規模較大的公司進行現場調查。不過,由于選取樣本公司的過程中,中國的主管機構也有發言權,因此為了能有獲得單獨稅率的機會,一些非行業龍頭光伏企業正在尋求通過政府的幫助來獲得單獨稅率。
近日,江蘇輝倫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向江蘇省商務廳提交了一份匯報,希望江蘇省商務廳和國家商務部幫助公司進入歐盟的樣本公司名單,或者在輝倫太陽能主動應訴時敦促歐盟接受公司的主動應訴。
行業領導者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準備應訴。“我們也在申請單獨稅率,我相信很多光伏企業都在這樣做,企業都希望掌握主動權。”該公司總裁助理、法務總監陳卓說。
政策力挺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據《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目標為2100萬千瓦以上”。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其實為“十二五”太陽能裝機容量留下了上不封頂的口子。按照「十二五」規劃的新目標測算,每年新增8GW,因此太陽能市場規模每年將新增800億元以上,這也將有效刺激太陽能的發展。且隨著成本的降低,新增規模可能加大,市場容量也將更為巨大。
日前,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文稱,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調整資金分配管理方式,以此推進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及家庭,進一步放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效應。
而各地方政府也在試圖引導內需市場。如浙江由省政府、地方政府、小區居民共同出資,選取嘉興試水家用光伏系統。如果此次試點運行成功,浙江省希望能將家(商)用太陽能以成熟的商業化模式推廣,比如推入大型市場等。
國家對光伏電站項目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予以鼓勵,拯救中國光伏企業于水深火熱之中。
開拓新興市場
除了爭取單獨稅率,許多企業同時也在考慮開發新的市場,以此應對歐盟反傾銷的壓力。目前,我國大量光伏企業都將新興經濟體和國內市場作為了開發重點。
英利綠色能源針對開發新型市場的戰略調整早已展開。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戰略重點則是國內市場。該公司全球品牌總監錢晶介紹說:“2011年公司銷售額為70多億元人民幣,海外市場占比80%以上,其中歐洲占到海外市場的絕大多數。但今年第三、四季度,預計公司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銷售將平分秋色。”
當然,國內市場也絕非坦途一片,制約中國光伏發電市場的瓶頸是缺乏成熟商業模式和電網消納能力不足。此外,在同等的補貼條件下,電網消納能力強、用電需求大的東部地區卻存在光照條件差、土地成本高等問題;用電需求較小的西部地區反而光照資源好,土地成本低。
據了解,晶科能源已積極開發中國、印度、東南亞、南非等新興市場。“這樣會減小歐洲"雙反"對我們的影響,預計新興市場也將成為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錢晶說。
為搶占先機,一些光伏企業還計劃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新興市場。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硅片、
電池片環節對用電安全的要求極高,很多光伏企業轉移到新興國家的是后道的組件工序,不太可能轉移硅片、電池片產能。由于歐盟反傾銷針對整個產業鏈,因此只轉移后道工序并不能規避反傾銷稅。光伏企業海外設廠的主要目的在于貼近市場,增強在新興市場的交貨能力和及時性,并以此搶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