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優勢減弱、科技含量不足,這些因素令有“世界工廠”之謂的中國制造業遭遇瓶頸。
如何突破瓶頸?正在上海舉行的第1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可以看出“中國制造”在結構轉型、邁向高端方面作出的努力與嘗試。
中國工博會是中國國家級的工業品牌展,從其所展示、交易的工業制造成果,足可探知當年制造業冷暖。
盡管中國制造業目前并未觸底回暖,本屆展會依然逆勢成為迄今參展規模最大的一屆,吸引逾1600家企業參展,其中來自美國、德國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參展企業約占1/4.
首次參展的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
投影光刻機的企業。投影光刻機是集成電路裝備中技術難度最高、價格最昂貴的關鍵設備之一,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企業能生產。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目前占中國內地先進封裝光刻設備市場的份額高達80%。
問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肖鵬飛稱,“盡管和國外最好的產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已經能夠參與競爭了。”
肖鵬飛認為,往高端走是中國制造業未來大勢所趨,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江浙一帶的小加工,其毛利在10%左右;而半導體行業平均毛利在40%左右。”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不僅是成本、利潤空間壓縮等方面的瓶頸,一些發達國家有意識地緊抓甚至回流制造業,也讓“中國制造”更感壓力。
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新態勢,也在倒逼一些中國的中小企業“轉型”。廣西佳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華東大區經理黃東翻表示,該企業原靠制作硬盤等產品起家,而今利潤越來越薄,企業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瞄準微型投影市場,正努力向新型高科技公司發展。